外媒:旧金山唐人街生鲜市场残忍虐杀动物,是真的吗?

旧金山快报   Tuesday 2025/01/14 07:46 AM
收藏
旧金山华人资讯网1月14日报道 近期,一些外媒对旧金山唐人街的“湿货市场”(wet markets)进行报道,声称在这些市场里,海龟遭受残忍殴打,青蛙在窒息中被斩首,鱼在被拖出水后慢慢死去,其他动物则被用棍棒殴打。每日邮报更进一步发布了所谓的“非法屠宰视频”,强调这些市场的“血腥”与“残忍”。这些报道将华人传统市场的正常经营活动描述成暴力、恶心且不可接受的行为,令公众对这一文化现象产生误解。

图:CNN截图


然而,许多西方人对华人传统的生鲜市场——尤其是菜市场的认识常常存在偏差。CNN曾解释,绝大多数华人前往生鲜市场,并不是为了购买等候屠杀的活体动物,而是为了采购新鲜的农产品或海鲜。亚洲国家的市场上,虽然会有现场处理海鲜的过程,但这些处理方式是该文化的一部分,并不意味着恶意或不人道的行为。

住在唐人街附近的Mike Sung告诉记者:“中国人习惯在菜市场和超市里买这种现杀现卖的小生鲜。我们觉得这样买的食材最为新鲜。我小时候,我爸爸就常带我来这里买,这么多年一直都是这样,买活鱼、活乌贼。”

他接着说:“活鱼更鲜活,菜市场的摊贩还会帮忙处理切割干净,拿回家吃就放心了。”

然而,外媒的报道却将这一传统习俗恶意渲染,使用“斩首”、“残忍”、“血腥”和“殴打”等激烈的词汇来描绘这些市场。通过这些文字和画面,他们企图将其与暴力和恐怖相联系,造成公众对华人菜市场的恐惧和偏见。这种片面报道不仅不公平,而且误导了广大读者,给许多华人市场蒙上了恐怖阴影。

图:旧金山标准报截图




动物展望组织的“揭露”:背后的偏见与误导


动物慈善组织“动物展望”(Animal Outlook)曾公开表示,他们秘密拍摄了在加州某些华人生鲜市场(Liang’s Seafood、M.P. Seafood Market、Pacific Street Seafood)发生的动物处理过程。该组织对外称,这些行为“相当于酷刑和残忍杀害”,并且认为市场上的“非人道条件”应立即停止。这一报告的发布被外媒如《每日邮报》广泛传播,进一步煽动了公众的情绪,声称这些市场的屠宰行为违反了加州动物虐待法。

图:每日邮报截图

但要真正理解这些行为,我们必须回到屠宰行业的普遍现实。如果你曾参观过国际化的大型肉类加工厂,你便能对所谓“人道”屠宰有所了解。很多屠宰过程都试图通过一种“人道”的方式来使肉类消费正当化,但事实上,这种方式常常被用作道德自我辩解,而在实践中几乎难以做到真正的无痛和无害。屠夫在处理动物时,不仅要面对极大的心理压力,还往往不得不麻木地剥离情感,以继续执行工作。

真正的“人道屠宰”是否存在?许多人对这些问题避而不谈,但事实是,所有的屠宰行为在某种程度上都会给动物带来痛苦,无论是在大型屠宰场还是小型市场。这些理想化的“人道”标准,更多的是在道德和伦理上寻求自我安慰,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。

文化的偏见:聚焦华人市场


外媒尤其强调,唐人街市场中的屠宰工人大多不会讲英文,只会说粤语,凸显出这些屠宰工人是“地道的华人”。这种描写透露出对华人群体的文化偏见,实际上也暗示了将屠宰行为与特定族群挂钩的企图。这种报道不仅是在批评唐人街市场的屠宰过程,还将问题与“华人文化”直接联系,给人一种偏见的印象,仿佛这种文化本身就有问题。

图:每日邮报截图

不可否认,唐人街的生鲜市场可能与西方传统的食品加工方式存在差异,尤其是在对待活体海鲜和动物时。然而,这并不意味着华人市场的行为一定是“残忍”或“不道德”的。这是一个文化差异的问题,是理解和尊重不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才能找到平衡点。

我们应当警惕这些外媒报道背后可能隐藏的偏见与不公。许多记者在没有充分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,仅凭片段的画面和激烈的语言渲染,轻易地将文化习惯标签化,甚至将其与“暴力”和“残忍”画上等号。很多情况下,新闻报道并未真正深入调查这些行为背后的社会、文化和历史背景,而是急于将其与恐怖、虐待联系起来,从而制造恐慌和反感。

面对这种现象,我们应当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,不被片面报道所左右。我们应该在多元文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,以更加包容和理性的心态,去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表达。文化差异并不意味着一种文化的价值低于另一种文化,只有通过对话和理解,才能消除误解与偏见。




原创稿件,未获许可不得转载,切勿侵权。
标签 唐人街 文化

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

0条评论

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