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程绍铭律师
中国政法大学在学院路的校园不大,除了我们这些英语班同学住的筒子楼以外,校区主要包括一幢教学楼,图书馆,食堂,招待所,教职工宿舍楼,学生宿舍楼,一个很小的书店和一个杂货铺。虽然当时中国政法大学学院路校区相对比较简陋,但是在八九十年代,从这个简陋的校区里边,走出了大批优秀的法律人才。
当时在北京出行,除了地铁和公共汽车外,主要是靠骑自行车。我在北京同学的帮助下,买了一辆旧自行车,我当时就骑着这辆破车在海淀一带遛弯儿,去的最多的就是北太平庄,主要是去买书和生活日用品。当时北京三环刚刚修通,政法大学的老师在抱怨四千人民币一平方米的“天价“商品房。
安顿下来以后,学员们马上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当中。英语班的学员来自全国各地。因为英语班的学员是经过考试筛选才获得这次难得的进修机会,还有一些学员还是自费,所以大家学习都非常的刻苦和努力。课程的安排也非常紧凑,一天6节课,一周5天,所以除了吃饭睡觉以外,基本上都在学习。
英语班老师的配备也是一流的。我们的6位英语老师中,三名来自于中政大的英语系,三名是特聘的外教。三名中国老师分别是李老师,沙老师,杜老师,三名外籍老师分别是Dwight老师(D老师)Eric (E老师)和James (J老师)D老师和E老师来自美国,J老师来自加拿大。在当时,一个英语培训班配了三名外籍老师,是非常难得的,三名中政大老师也非常的敬业,除了学习以外,还经常给学员们问寒问暖。
英语班的课程设置包括口语、听力、阅读、写作、美国法律制度和美国宪法。虽然大部分学员都有一定的英文基础,但是那个时代我们学的是哑巴英语,也就是老师强调阅读语法和背单词,而不注重英文的听和说。然而正是听和说,恰恰是学习英文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个部分,也是学习英文的一条捷径。
我们每天有两小时的听力课和两小时的口语课,再加上6位老师全部用英文教学,上课的时候不讲中文,所以我们的英语口语和听力水平有了很大很快的提高。这也让我学习和悟出了学习英文的一个诀窍,那就背诵和朗读一段一段的英文句子。我在学习理解和背诵英文句子的过程中,也渐渐领悟到了学习英文的一套好的方法,这也为我后来创立《程氏唐诗英语教学法》,打下了基础。
《程氏唐诗英语教学法》,说的简单一点,就是学英语要像背唐诗一样,朗朗上口,一句一句地背,渐入佳境。我在美国的大学里当过7年的老师,并至今教了20多年的太极拳,我的学生都是美国人。我本人又是美国诉讼律师,要经常上厅为客户辩护,我较强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,就是得益于我喜欢像背唐诗一样,背诵过大量的英文原文。我的学生虽然听得出我的英语有口音,但是完全能够理解我想表达的意思。我用这套教学法教我父母学英语,两个近80岁从来没有学过英文的老人,居然用英文通过了美国公民入籍考试。
在英语班的学习,也让我有幸结识了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律师,这里特别要提一下203的小伙伴们。203是英语班一个女生宿舍的编号,这个宿舍的学员和我们另一个男生宿舍的学员交往的比较多一些,后来成了慢慢成为了一群无话不说的好朋友。
为了称呼起来亲热,我们把对方名字换乘或加上一个”老字”,王老明,张老平,钟老欣,王老薇,王老念,张老花,如此等等,这些称呼仍然使用至今。记得当时我们三位男生用自行车载的三位女生到北太平庄去买东西,这个场景我现在想起来,还常常让我哑然失笑。
我们这群朋友最喜欢做的两件事,一是到贵友餐厅搓一顿;二是到E老师那一起看原版的英文电影。我们当时英语班的生活条件还是比较艰苦的,我记得冬天上晚自习的时候,我会把书桌搬到暖气片旁边,面对着暖气片看书,这样身上会稍微暖和一点。冬天蔬菜的种类也很少,食堂每天基本上就是白菜粉条和火腿肠。所以能够到贵友餐厅吃一顿涮羊肉,或者到暖气开得足足的外教楼看一部电影,在当时真是难得的一种享受。
(未完待续)
原创稿件,未获许可不得转载,切勿侵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