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以贯之的解说词、熟悉的配乐、行云流水般的旁白和画面,都让《舌尖2》维持了上一季的精良和考究。而相比于上一季,人文情怀愈加升华乡愁成为着力渲染的主题,对此有观众直呼“触动灵魂”,口水和泪水齐飞。但也有观众认为,此举有重人文轻美食之嫌,情感和主题的先行未免过于刻意。
首期节目以《脚步》为题目,横跨广阔区域讲述了各地居民为了食材而不曾停下的脚步,西到西藏林芝的采蜜人,东到临沂的面香村落和东海携妻劳作的渔夫,北到秦岭的麦客陕西的独居老人,南到贵州的留守儿童和福建的华侨老人……浓浓的乡愁被着力渲染。节目还思考了巨变中国的背景下,大机器文明对农民传统劳作方式的冲击,陕西的麦客成为古老文明最后的坚守者。
据了解,《舌尖2》主创团队历时1年,走访150多个拍摄地点,行程40多万公里,足迹遍布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大部分地区,探访边远之地的野生食材、少数民族的传统烹饪,将食物跨越地区的交流融合纳入镜头。全片共分为八集:第一集《脚步》、第二集《心传》、第三集《时节》、第四集《家常》、第五集《秘境》、第六集《相逢》、第七集《三餐》,第八集则为拍摄花絮。150多个人物,300余种美食,中国人在美食上的奇思妙想,智慧火花相互碰撞后形成的美食奇观,在《舌尖II》中可谓蔚为大观。
“第一集《脚步》的定位是想反映人和食物的变迁。”这一集的导演李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读道,“人类为了获得食物到远方去或者付出很辛勤的劳动,食物本身也会迁徙流动,这归根到底也和人类的迁徙分不开。”
在李勇看来,变迁只是表面上的涵义,“更深一层的是,我们想表达一种乡愁,想说这是一个巨变的中国,大家步伐很快,为了得到更多也会失去很多,想体现这种意味。”
除此之外,第一集《脚步》的食物也颇具特色,因为这些食物的地域特点,有网友表示,《舌尖2》开篇好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,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,另一头则永远牵畔着记忆深处的故乡。
“从最日常的馒头、锅盔、面条,到肉夹馍、羊肉泡,再到花样百出的各色小吃,共同奠定了陕西这个面食王国难以撼动的基石。”这是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第二季中对咱陕西面食的评价。片中除了面食让人流口水,陕西的油泼辣子、秦岭洋槐蜜等也都被搬上了《舌尖2》。
而在几千里之外的台州,食饼筒、跳跳鱼、望潮的画面很有新鲜感,网友看过之后无不感慨,怪不得跳跳鱼卖这么贵,原来这么难捕。
而欣赏美食和动人的人物故事之外,该片的拍摄水准也令人关注。从播出来看,《舌尖2》还是延续了高清加浅景深的镜头风格,这让食物好像有了灵性,而且让人很有食欲;剪辑逻辑方面,依然是劳作在前,享受在后,非常符合观看感受。
据此前消息,《舌尖2》每集的平均镜头数量是1500个,几乎每2秒钟切换一个镜头。为从多个角度呈现美食,摄制团队采用了包括高空、水下、红外、显微、窥镜等拍摄设备。此外,剧组还研发了一种全自动微距拍摄设备,用于展现美食细节,使其更为生动诱人。
《舌尖2》重磅来袭 浓郁乡愁成渲染主题
两年前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的出现,前所未有地提高了观众对纪录片的观看热情,多少游子边流口水边思念家乡的味道,又有多少吃货的减肥大计宣告破产,大半夜饿得捶胸顿出街觅食……而《舌尖》也引发了南北吃货在“吃什么”、“如何吃”等方面的大讨论,使中国绵延几千年的美食文化重新被人们审视。这也让不少观众开始相信,中国有能力制作出可以与BBC比肩的精良制作片。
赞:人情触动灵魂 观众口水与泪水齐飞
“《舌尖2》开篇好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,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,另一头则永远牵着记忆深处的故乡。”“从人开始,叙事起兴,入眼观感,入心情感,美食成为背景,触动灵魂。”“深夜看这个差点看哭了,那份属于中国人朴实的人情味儿,才是中国最珍贵的美味。”“其实看完之后印象最深的不是各种美味,而是人情。喜欢舌尖,欣赏美食只是一部分,更多的是还能看到这广阔的中国,看到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。真正打动人的永远都不是矫揉造作的词藻,而是普通老百姓最平凡的生活,这才是真正纪录片应该有的样子。”看完首播,不少网友为《舌尖2》中满满的人文关怀而点赞。
西藏林芝的小哥哥,为了给上高中的弟弟攒足学费,跑到大山深处挖掘药材,又为了全家能喝上甜蜜可口的酥油蜂蜜,花3个小时在无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,爬上十层楼高的大树,寻找新鲜的蜂蜜;陕西秦岭的老奶奶在灶膛上扯着裤带面,如同家人般款带着劳作过后的麦客……当观众为各地的美食垂涎欲滴的同时,也为节目中洋溢的浓浓情谊所感动,大呼这是“口水”与“泪水”齐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