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华府中餐馆的沧海桑田

发布于: 2014/06/30  11:46 pm

在大华府地区经营商业地产数十年的仲介者查理(CHARLES VAUGHN)说:“我经营的购物中心(SHOPPING CENTER),95%都有中国餐馆,但凡难以出租的店面,只要找到中餐馆业者,不需努力推销,就可成交。”因为一般亚洲新移民们,认为开餐馆起点低、入门快,是在异国他乡立足、养家的有效方式,就是美国人所谓的“快钱(INSTANT MONEY)”,因此无论新移民们在国内是编剧、导演、画家、新闻工作者,或是赫赫有名的艺人,甚至是十年寒窗得来的硕士、博士,为了生活,不得不戴上白帽,拿着锅铲,做起厨师,或者开起餐馆来。大华府地区的中餐馆,与全美甚至世界各地的中餐馆一样,也有着属于自己的兴衰起伏的故事。
70年代
中餐馆风生水起

  大华府地区的中餐馆,应该是于上世纪70年代兴起,77年有李大维的皇后饭店、龙云之子龙五所开的白宫饭店、以卖夏威夷酒着名的Peter庐的南太平洋饭店、湖南饭店、十三街的北京楼、中国城的海鲜酒家、卖广东菜的红宝石饭店、四川人开的会仙楼。还有装饰金碧辉煌的Mr.K大饭店,当年名噪一时,以高档着称,一瓶酒可以卖到千元,一盘毛菇鸡,坊间最多卖12元,但他们可以百元卖出,该店曾吸引华府无数政商名流,车水马龙,集一时之盛,但不到两年的光景,店主前去中国,从此很少有人说起。
蒋氏夫妇相继开了三家蓉园饭店。Alex Li与孙、叶合伙,在马里兰州华人聚集的洛城,开设了一品小馆,专卖烧饼、油条、豆浆、葱油饼、小笼包之类,以道地适合国人口味的家乡菜为号召,生意火红。Alex Li首创的先付钱点菜,不收小费的经营模式,在洛城闹区兴起,他又先后开了福星一号、二号及三号,集合永和豆浆真传的鲁大娘,开设三和园,专卖豆浆油条及手擀面,盛极一时。他与王师傅合伙的家香园饭店,也吸引了两岸三地的食客。 
  别号“阿三”的黄师傅,13岁学厨,他在洛城大道闹市区开设的“龙泉小馆”远近驰名,他的菜味道好、份量多,而且待客热情,经常在炒完菜后,穿着白围裙跟客人打招呼,在大华府,他不跟客人谈政治,只与来者亲切拥抱,他笑说:“我是蓝绿通吃”。凭借娴熟的手艺和亲切的服务,他的餐馆生意兴旺,成为侨胞们大宴小酌,温馨聚会的场所。
  在华盛顿特区内尚有海鲜酒家,十三街的北京楼,十九街的湖南饭店,明星武家琪及钮方雨夫妇,开设的香港楼,也有20年的历史,但现已歇业。

北京楼
——布什总统酷爱北京鸭

  坐落在在弗州七号公路旁仅有几家商店的一个小小购物商场(Shopping Center)里有一家中餐馆,数十年前就在那里,这家餐馆的业主,从香港运来制面机,以卖干面条为生,后来又制作甜咸不同口味的春卷、香蕉卷、菠萝卷等,但未被食客所接受,生意亏损以后,改为中餐馆。
后来,近在咫尺的鸭子张餐馆,生意兴旺,业主将店面扩大,以北京烤鸭来号召,于是在店的前面,高高地竖立起五彩霓虹灯——一只大鸭子,生意渐有起色,原先每周卖出的鸭子以个位数来计算,很快就变成百位数。
  就在1989年老布什总统上任不久,一个晚上,白宫来电,接听电话的小姐,又惊又怕,不知是祸是福,等到店主听明白电话是白宫打来,全店惊喜若狂,原来是总统要来尝试他们的“北京鸭”,老布什总统吃过后,口味大开,不断介绍生意给他们。从此传遍了白宫及国会,两党参众院的议员们、政商名流,只要到了大华府,都希望到北京楼去尝试合总统口味的“北京鸭”。
  小布什总统入主白宫后,不仅叫外卖,全家还光顾该店,两代总统使得该店远近驰名,客人在拥挤、狭窄的等候通道排上一到两个小时者,大有人在。北京楼的墙壁上挂着的政商名流照片,让人看得眼花了乱。 他们的营业额从此飞快上升,不愧为大华府区之冠。老东主大去后,由第二代接管,他们管理十分严格,生意旺,小费高,无论是服务,菜肴的品质,店主莉莉女士都要求保持高品质,高规格的服务。

郊区餐馆
——知识分子经营

  C先生夫妇,于1969年移民来美,他们在台湾都是媒体工作者,来美后先在纽约皇后区开设了小型百货店,后于1975年迁来大华府地区,为了转行经营餐饮业,C先生先在纽约时报广场颇有规模的SUN LOOK酒店,学习调酒和餐馆管理。后来夫妇俩驾车1万多哩的路程,去马州、弗州、宾州及西弗吉尼亚州寻找适合开中餐馆的地区。1976年,他们在马州、西弗吉尼亚州及宾州交界,一大型购物中心(VALLEY MALL)开设了第一家“竹园饭店(BAMBOO GARDEN RESTAURANT)”,邀请方圆30哩内的政商名流参加开幕仪式。该店不以山珍海味为号召,专卖当地居民可接受的菜肴。炒面、炒饭是他们的最爱。居民们渐渐掀起了尝试中菜的热潮。
C夫妇于1979年5月,在马州的费德瑞克(FREDERICK)镇开设第二家竹园饭店,又在靠近洛城的德国镇,开设了“屈原轩大饭店”。同年的9月,在马州巴尔的摩的二号公路旁GLEN BURNIE,开设了“紫宸楼大饭店”。他们以薄利多销为原则,借着酒吧生意,与客人增进情感,并了解所需。他的6000尺宽的餐馆,渐渐成为居民们婚丧喜宴的聚会所,也改变了当地人的口味,相继来尝试湖南的辣菜、左公鸡、宫保鸡丁,使它们变成畅销菜。美国郊区的居民们对中国人的看法也渐渐改观,开餐馆、执锅铲者,也是有文化的知识分子。

竹园饭店
——让中国文化风靡全城

  竹园饭店每逢过年前,分别致
函邀请他们的常客出席春节晚会。1990年的春节,他们向台湾驻美文化处借来了历代古装,邀请音乐舞蹈全才的骆政娥女士指导服装表演的模特,这些模特都是当地医生和律师们的夫人。国家癌症中心主任夫人,着武则天皇服,着名牙医高斯基(Golsky)穿上秦始皇服,夫人则穿着全新慈禧太后装。霍尔(Bill Hall)全家出场,他们夫妇穿上皇服外,儿子媳妇也穿着古代新郎新娘服装出场。被选为模特儿者,不论他们是名医还是政要,都十分认真地练习。穿秦始皇装的牙医,身材高大,原来的靴子太小,他夫人连夜缝制出一双和皇服一样颜色的鞋子。防癌中心主任吉尔丁(Gilden)夫人,还抱病出场。演出当天,餐馆屋里门外,挤满了围观者,轰动全城,当地各报都以全版篇幅报导。他们表演认真,不亚于专业的模特儿。
  竹园饭店每年的春节晚会,各界人士争先恐后想参加。晚宴除了十道酒席大餐外,余兴节目有抽奖,筷子比赛,高潮迭起。他们以装满生米的碗,另外还有三个空碗,参赛者必须以最快速度将碗里的米用筷子移到另一只空碗内,获头奖者将得到竹园饭店百元餐券。由于竞争激烈,全场叫好声不绝,他们每年都特制印有当年的生肖如“马”年的新年杯子,供客人带回作纪念。有位老客人说,他已经收集满十二生肖的杯子了。
  C先生的中餐馆,除了为保守的费德瑞克吹来了中国古老文化风,由于竹园饭店东主夫妇除了经营餐馆业以外,还一直怀有把5000年的中国文化传播给当地居民的想法,因此不惜重金,邀请当地知名人士,品尝中菜,让费德瑞克城研读国际时事的高中学生,来店午餐,给他们讲解中国文字的结构,并示范筷子的用法。对于邻近的军事基地德特里克(Ft.Detrick)的军眷,还组成Welcome Wagon Club,新调来的军眷们到店里来吃午餐首次免费,并由师傅示范简易的中菜烧法。由本地各专业妇女领导的“崇她社”,每月也来到店里开会。久而久之,该店渐渐成为了各个社团的聚会场所。

餐馆员工
——应征者三教九流

  开餐馆最大的困难是人员缺乏。70年代,纽约有介绍所,纽约以外的餐馆都向他们找人。介绍所向雇主收取员工一个月的薪资,受雇者免费,老板必须供应吃住,但来者是何方神圣,不得而知。由于隔州路遥无法挑选,据说某餐馆有一次请到从纽约送来的一位年轻侍应生(waiter),结果此人带枪到宿舍,经理经详细调查才得知,此人原来是一名通缉犯。到了80年代,华府才有一家职业介绍所,较为了解来者的身家履历。当然大多数的餐馆员工,都是经过朋友推荐。80年代台湾出来求学者,家境清寒者暑期出来打工,记得当年中央社有位编辑和记者周长生和徐焕民夫妇,从密苏里新闻研究所出来打工,结束后他告诉指导教授说:这学期我的学费够了。我打工只3个月就赚了6000元。教授听后大吃一惊。1980年以后,台湾经济好转,学生来打工者锐减。
  餐馆除了学生暑期打工以外,自动来应征者也有。C先生说,他开在马州郊区费德瑞克的餐馆有位又瘦又小的先生来应征经理,当问起他求学经历时,他说:“别看我瘦小的身材,我是越战中美军战机U-2的驾驶员。”我的太太曾经是总统专机“美龄号”的空中服务员。”后来他的外甥张君义在修读博士学位时,也来竹园饭店打工。中餐馆的员工,从小学毕业,到博士生程度,相差很大,较难管理。做老板的必须恩威并施,否则惹怒他们,偶有杀身之祸。

餐馆老板——
怕税务局 员工怕移民局

  众所周知,中餐馆的厨师们大都不愿报税。不知道是何人立下的规矩,厨房师傅的所得税,一定由雇主包付。换句话说,他们要求必须实拿,否则不做。里根总统在80年以后,下令各餐馆拿小费者,必须报税。政府规定靠小费为生者,餐馆必须每月报出营业额8%的小费。员工报税不足者,雇主必须补足,以免被罚。老板不代付,他们就不干,店主多半无奈,不仅付给他们薪水,还要代为补税。这就是中餐馆业者最大的苦衷。
  1986年某餐馆发生两件趣事,一个名字叫Su的侍应生看到移民局官员来了,餐馆前后门也都被封起,她只好到女厕所,把制服外套脱下,打扮得像位食客,躲在里面3个小时,臭气难忍,但却躲过了被递解出境一难。又听说在海格斯镇一餐馆,有一名厨房大师傅,没有绿卡,每天穿着红衬衫、白皮鞋,戴上满身金饰,问他为什么要这样装扮,他说:“移民局来时,我这一身穿着打扮,像是厨师吗?”一年365天,他都生活在恐惧中,这是没有身份员工的悲哀。
员工们常说:“餐馆不是人做的,这么长时间要受气,要忍声,要在100度高温的火炉旁去炒菜,如果没有强壮的体力,是很难应付的。员工的子女长大有了学位后,还看不起自己的父母,对外不愿提起自己父母是做厨师的,可悲可叹。

自助餐馆
——给传统餐馆带来冲击

  华府一带大小中餐馆,都受到福州帮的自助餐馆影响,因为他们的餐馆面积大,菜色多,价钱公道。他们所供应的菜式种类,难计其数,海鲜、肉类、素菜及广东点心等,中午13元,晚上20元以上,为一般退休的老人所酷爱,尤其是小费收的不多,冷饮免费,所以令一般的中餐业者,苦不堪言。另外,美国各大百货公司,都设有小吃部。近年来,很多中餐馆也有摊位供应春卷、炒面、炒饭之类的快餐,但很难与美国人的麦当劳之类的连锁店竞争。
  至于在大华府的中式连锁快餐店,虽然也有融入美式快餐店的经营法,如熊猫快餐,在华府还算是比较成功的连锁企业,但连锁店的规章,与自己单独开设的外卖店,不能同日而语。中式连锁快餐店也有在大型购物中心及百货公司设有摊位,但大多生意平平。

中餐业者
——不堪回首来时路

  C先生夫妇以30多年的青春,消磨在餐馆业中。他们虽然帮助了数以千计的员工养家糊口,也结交的很多中外友人,但当他们有一天晚上,听到自己的儿子说:“爸爸妈妈,将来我长大结婚生子后,一定要每天晚上跟我的孩子们一起吃晚餐。”满脸倦容的父亲听后,不知不觉泪流满面,无限心酸。确实,餐馆这行业,十几个小时的工作,大都牺牲家庭生活,早出晚归,深夜回到家里时,孩子们都已经呼呼入睡。人生短短数十寒暑,为了生活,鱼与熊掌,不能兼得,但幼小的孩子,怎能体会到父母将他们带到美国,这块人人响往的乐土的万般艰苦。
  更苦的是那些没有身份的员工。他们曾经是偷渡客,躺在无法呼吸的船舱里,甚至被焖死。有人为了一张绿卡等待与家人团聚,长达8年、9年,甚至10年之久。当他们的子女,戴起了那顶学士、硕士,甚至是博士帽子,在手中飞舞时,他们是否想到自己的父母,曾经在高温百度的炎夏,冰天雪地的严冬,日以继夜地工作,为了让他们的孩子吃好、穿好,读较好的学校。他们是否记得,自己的父母在千辛万苦中,曾经被递解出境过,有人为了身份进了监狱,有人夫妻离别,等了长达10年才能团聚,这过程中的艰辛,是孩子们难以体会的。
  总之,中餐馆员工们所经历的种种遭遇,是笔墨难以形容的。他们尝试过的酸、甜、苦、辣,非亲身经历,是难以体会的,诚如古人所说:“若非一番寒彻骨,焉得梅花扑鼻香。”回首来时路,愿从事餐馆业者,走过艰辛,当他们的黑发变白,腰杆不再挺直时,儿孙绕膝,将是他们人生最大的成就。
  祝福毕生为中餐馆业而辛苦奋斗的勇士们,你们的努力与成就,是值得人们尊敬与喝彩的。

返回页首
举报
点评这篇文章
点评这篇文章
 
1 2 3 4 5
0个人参与评分
Advertiser Disclosure
最新商家点评
DCChinaRen总共有563条点评, 817次评分
心方向留学移民
Review by 白泽 at 08/31/25
境内L1B转H1B,一个月不到就批了!谢谢!